[关键字]心理健康咨询 家庭教育 父母
一
大家在近十年的上百个青少年个案咨询工作中发现,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讲,初中生在个案心理健康咨询中无论内容、形式还是咨询成效都有其独特质。总括其特征主要有:一是内容多为学习问题。涉及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技巧、学习态度与学习计划、生物钟等;二是表现比较强烈。如与爸爸妈妈、同学关系出现问题之后负气离家出走、心灰意冷的;三是极端化倾向。一次考试成功会使他们感觉自己不能了,飘飘然溢于言表,而一次考试失败又能把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四是心理表现的表面性和简单化。初中生特别是初初中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尽管表现强烈,但大多非常肤浅简单,或者说他们只不过一种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绪反映;五是可塑性强。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无论从认识上、情意品质上还是个性特点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合情适当的引导、推心置腹的交流、没任何条件的尊重接纳与通情达理,都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六是父母的配合是咨询成效的最基本保障。初中生来咨询百分之九十五是有父母伴随,这也就决定了大家在初中生咨询模式很与众不同:父母——学生——父母——父母学生。在此模式中,父母的地位非常重要。这不止是形式,更要紧的是:大家发现并通过实践证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心理疾病几乎百分之百与其父母有高的有关关系、心理疾病能否有效解决也不能离开父母的全心全意配合,与其说父母想通过咨询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不如说是父母通过给孩子咨询发现了我们的问题,结果是父母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所谓问题也就解决了。一般的状况是父母生病,孩子吃药,也就是说当孩子有心理疾病的时候,父母一般不会考虑到自己与孩子的心理疾病有关系,觉得孩子的问题就是孩子我们的事,于是会想尽所有方法给孩子治病,甚至把孩子弄到精神病院吃药打针。然而在大家的初中生咨询模式中,父母最后意识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才是孩子心理疾病滋生的重点,孩子真的的病根是父母。既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全家总动员一同解决问题,父母生病父母吃药。如此的成效在个案心理健康咨询中有哪些用途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大的,由此大家觉得家庭教育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能否顺利走过生活这个转折期、能否健康成长、成材的非常重要原因,而父母又是家庭教育成败的重点。
二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家庭教育的特征表目前以下几个方面:从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更多一层血缘关系。就是这一点使家庭教育在推行中表现出感染性和随便性的特征。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爸爸妈妈有一种特殊的信赖感与亲切感,因而,对爸爸妈妈的教诲想听取。爸爸妈妈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遭到爸爸妈妈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渠道和方法来看,家庭教育主如果在日常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遭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合法教育。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父母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肯定的教育办法对子女进行影响。譬如对孩子进行表彰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爱文化;二是父母借助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如注意我们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两种教育形式使得家庭教育表现出熟悉性和继承性。爸爸妈妈子女朝夕相处,彼此知道最多,所谓“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便说明了这一点。长期的家庭教育熏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很多原因的影响,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即定型化和智能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其实质就是人的人格心理形成的生理基础。所谓“家风”、“家传”就是家庭教育继承性的一种证明;从家庭教育推行的时间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表现为早期性和终身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正由于此的家庭教育特征也就势必带来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而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动的原因是父母,父母在家庭中对于孩子的不好的影响主要因为其有意无意中对客观存在的孩子心理进步水平和进步情况的忽略——太主观所导致。大家在咨询中父母的主观性爱文化主要表目前以下几个方面。
想当然的父母
因为我们的生活历程、认识水平,无论是低文化水平的父母还是高文化水平的父母,他们在孩子未出现紧急问题之前都固守我们的教育办法方法,觉得我们的教育没问题,而有问题的是孩子,因此一般带孩子来咨询的父母一直把孩子的缺点数落的不少而且很生气,恨铁不成钢之情益于言表。这种父母的教育观念与他们的自我中心思维紧密关联,在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孩子其实只不过他们的一部分或者延续,因此势必的只能从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没办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当然这种观念不只制造了很多问题青少年,而且造就了大量缺少创造性的平庸者。父母的欲望就是孩子服从,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任性妄为的对孩子推行他的教育,也就是说父母觉得的好的教育都可以在家庭中进行,这是由家庭教育不可控的特征所决定的,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家庭教育。尽管孩子会有不同形式的反抗如婴儿可以哭闹来反抗父母肆意的更换奶品,婴幼儿借助渐渐灵活的身体动作挣脱父母的手,甚至小学生学习说谎来反抗爸爸妈妈的附加作业,但客观上的力量悬殊、脑力的巨大差异,孩子绝对不是父母的对手,最后的结局,至少是短暂的结局孩子输多赢少,父母是赢家。也就是这个赢家满足了父母的统治欲、权利欲、占有欲,但恰恰牺牲孩子的敢为、敏锐、求新求异、自我保护、抗挫耐挫、自信自尊、爱、理想等出色心理品质的形成。任何心理品质都是一个培养的过程,一旦过程中的教育刺激是不好的的,特别是当个体的主观经验还不足以对刺激甄别的状况下,隐患是巨大的。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就是这类隐患的突显时期,前来咨询的青少年尽管问题不同,但根源性问题是一致的:常见的父母都有自我中心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家庭教育
尽管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但反应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外向孩子反应强烈,有些内向孩子反应舒缓甚至表面非常平静。前者从客观上会引起父母的关注、会导致矛盾的激化,使成长问题明朗化,一般不会致使紧急的心理疾病;后者的成长问题则总是被父母忽视,很多父母说孩子一直都非常乖,没想到会弄成如此。如一位叫小敏的初中三年级复读生在新学校学习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她离家出走,父母动用警力被找回,后又割腕自杀而因刀不快未遂,按她的原话就是“想死,刀都不快”。这位少女是否真的对生活绝望了呢,不是!作为一个内向又刚刚转入新学校的复读生来讲,她的自尊由于刚开学的一次课堂上表现不佳被老师罚站多达10节课,遭到了近乎完全的破坏。于是她多次向父母提出转学,但父母总以该生所在学校教学水平高等理由拒绝;她多次向同学表达她对老师的做法的反感情绪,以期试图从同学中找到缓解自己心灵痛苦的渠道,但她又失败了,由于已经习惯了老师做法的同学并没与她产生共鸣。小敏最后选择了前述的反抗方法。终于唤起了父母的注意。小敏在其爸爸妈妈等几个大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工作室。我与小敏只聊了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大家就达成了共识:换一个环境,重新投入生活。小敏看上去信心十足。小敏的悲剧性故事可以给予大家不少启示,但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作为一名初中生父母,务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只一味地按我们的想法和标准想当然地去需要孩子,甚至于去逼迫孩子,就如小敏的爸爸妈妈,那不只不可以培养出人才,而且连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都危险。
三
家庭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一个非常难学会的问题就是在教育子女中,父母怎么样讲究分寸,把握尺度。有一种翠鸟,开始窝筑得较高,怕小鸟摔死,便住下挪窝,一次又一次,最后把窝移得离地面非常近,结果小鸟让人抓了去。同样严格需要也是需要的,但过了度,不讲分寸,就会成为苛求,不但不可以对孩子起积极的教育用途,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就会束缚孩子个性的进步,使孩子成为一个萎靡不振、少年老成的小老头。平等、民主、宽容自然是大家教育孩子时需要遵循的原则,但一旦过了头,就会成为放纵,姑息养奸,父母也会失去教育的主动权。马卡连柯曾说:“不管你们采取哪一种教育方法,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我们的身上培养分寸感。”这话是颇有道理的。家庭教育难就难在分寸的把握上。家庭教育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若不可以非常不错地把握这种艺术,教育的结果总是于期望相反。
追求完美的父母造就了一个一无是处的休学女孩
梦成首次来咨询室面询是父母陪来的。之前梦成的爸爸妈妈单独来联系,他们介绍孩子状况的时候是声泪俱下的:17岁的梦成已经休学一年,在过去一年里,去过国内很多大医院的神经科室检查过,结果是没生理疾病,也有家医院期望孩子住院进行精神治疗,由于孩子妈妈考虑名声不好拒绝;在家体养的梦成仍然念念不忘的学习,但一拿起书本就胡思乱想,越是看不下就越着急、焦虑,便向爸爸妈妈特别是其妈妈发泄,其妈妈常常被打骂撕咬;新的学期如期到校,但非常短的时间后,不在想去学校,不只这样,继而不愿外出、不想见其他人,但妈妈需要在家陪她,陪她的妈妈就是她任意发泄的对象。梦成的爸爸妈妈一再请求救救他们的孩子。于是大家约好了首次的面议。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