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本钱控制

点击数:867 | 发布时间:2025-02-26 | 来源:www.hcrdam.com

    假如不谋求最低本钱的支付,假如不控制改革的本钱,国企改革就寸步难行,产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的改革就没办法推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就没办法打造,新的运行机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需要要控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本钱,减少国有资产置换的本钱,使国有资产可以以最高的效率进行置换,以最高的效率进行运转。只有如此,大家才能真的说是对人民的财产负责,对国有企业负责,对国有企业的职工负责,对进步社会生产力负责。

    在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最令政府包含部门、控股公司挠头的问题就是怎么样使国有资本顺利退出。而改革是不是顺利,社会是不是稳定,生产力是不是持久进步,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的能否达成,最后归结到改革本钱控制这个问题上。假如不可以有效地控制住本钱,就不可可以用有限的付出来获得改革的收益。没一笔额外的支付本钱,国企改革的收益是很难获得的。笔者结合目前工作实质,就怎么样控制国企改革本钱谈什么时间怎么看。

    1、影响国有企业改革本钱的原因剖析

    国企改革的本钱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搜索本钱,就是为探寻把国有资产交到哪个手里运行效率能达到最高、放到什么地方所要支付的本钱最低;第二类是转型本钱,即从原来纯国有些企业转变为产权多样化的、股份制的甚至是个体私营、中外合资的新体制,要付出的转换本钱;第三类是新机制打造将来所要付出的运行本钱。

    (一)影响搜索本钱的原因。一是改革程序还比较混乱。在国企改革中,没像厉以宁教授所讲的那样“靓女先嫁”,而是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先把亏损企业、困难企业推出去,但事实上又由于资产水平太差非常难推出去。而且还带来了机会本钱的损失,使原来较好的企业延误了改革的机会,也陷入了困境。二是资产置换的开放度不够,封闭性太强。企业资产只允许本企业职工买断,而不让外人购买,“肥水不流外人田”几乎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行动准则。封闭搞改革意味着会滋生腐败。需要公开拍卖出售资产,让市场来定价。三是资产整体流动性非常差。本来甲企业资产与乙企业资产是可以进行交换的,但因为部门分割、区域分割、债权股权担保的分割,使得资产没办法流动,没办法进行交换。改革中的磨擦系数非常高,就使得搜索本钱非常高,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益大大减少。

    (二)影响转型本钱的原因。一是在实质操作中不可以不同不同性质的资产。资产有不一样的性质,有不同形态,处置方法也应不同,但在实质操作中却总是不可以不同对待,从而影响改革深化。二是资产置换的附加条件过多。资产置换最大的附加条件,就是需要新企业安置原有企业的职工。如此的劳动力负担让购并企业没办法承担,这是个带常见性的问题。三是管理部门的利益冲突所带来的本钱。企业要改制,势必需要重新办理土地证、房地产证等所有的证件。办这类证照,相应的管理部门都要收费,这类税费每项都占了总价格的百分之几,积累起来是个不小的数字,这叫人如何操作?改革也就很难推进。

    (三)影响运行本钱的原因。实践证明,产权规范改革只不过为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基础条件。产权规范与最大可能的配置效率之间还有一个达成的过程,这就是运行本钱。这方面的影响原因也颇多。一是思想观念原因。在思想观念中,总是有一种成份歧视的原因,觉得个体私营经济如何能来兼并“正牌”的国有企业。还有些是区域歧视,觉得是外地乡镇企业,或过去是本厂扶持起来的“儿子”“孙子”企业,如何能来兼并我。如此就会导致很多工作中的冲突,使得企业运行本钱非常高。二是不可预见性原因。一个企业供应将来,就像当初中一年级个苹果卖出去时外表是好好的,接过去吃时,才发现里面都是烂洞。净资产变负了,有收益的变亏损了,产值也是虚报的,漏洞一大堆,什么担保、拖欠、借款诸这样类的出血孔不少,七窍流血很难医治。三是决策分散和分红期望值过高。尤其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目前最大的障碍是职工把入股视同筹资。一些职工根本没当股东的定义,明明企业的价值率达不到或者亏损,也会一致投票需要今年分红要达到10%,结果就把好端端的一个企业的血都给抽光了。

    2、减少国有企业改革本钱的基本渠道

    (一)规范资产买卖方法

    要使国有资产可以公开买卖,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探寻投资合作对象或购买者,并规范买卖方法。如此就能减少改革本钱,国有资产不容易流失,这是不证而明的道理。

    之前,杭州粮食局把一批粮站进行拍卖。这类粮站可以说是资产水平非常差,要人才无人才;论资产,没什么好的资产;论规模,这类店都是小规模的;论负担,每一个粮站要负担几十个职工。所以这类资产一个亮点都没,如何改?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封闭改革。譬如列出一张单子,由财政补贴几千万元,把这类职工安置好了才能推进改革。第二种方法是把这类店的房地产证、土地证都办好,然后拿出来拍卖。显然,第一条路是走不通的,杭州就按第二种方法改。根据土地基准价算,估计大体可以卖400万元,但结果卖出了900多万元,涨了一倍多。原来400万元就能安置好这几个粮站的职工,目前多出的500万元就能用在别的地方的国企改革,如此改革的总本钱就减少了。

    思路一变,结果大不同。从杭州经济的整体来讲,好处更大。假如把这类实体门店交给一个只能经营粮食的内部职工,他一年的销售额只有10万元,税收也只有几千元。目前拍卖给外来的经营户,他的销售额可以做到100万元,如此政府就能收几万元的税,税收增加了10倍。这无论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来讲,资源配置效率都得到非常大的提升。在过渡时期,只有通过资产变现来把职工安置好,把过去拖欠职工的薪资、医疗费予以补发,才能平稳过渡,资产也能发挥出高效益。所以,规范国有资产买卖的方法非常重要,要把资产转到最有经营能力的人手中,转到出得起最高价格的人手里。他有这个金刚钻,才敢揽这个瓷器活。

    (二)规范不好的资产核销的规范和程序

    不好的资产如何核销?库存品、应收帐款如何核销?过去都是通过找关系、找方法,讨价还价,互相谈判扯皮,然后才把国有资产的价值定下来。把很多精力和时间花在谈判扯皮上,增加了很多机会本钱,浪费了很多解决处置问题的机会,失去了进步和改革的机会。为此,杭州规定了应收帐款处置方法:就是以1998年12月底为时点,一年以上、两年以内的应收帐款核销20%,两年以上、三年以内的应收帐款核销40%,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核销75%.按如此的方法核销,就不需要讨价还价。这不仅能够大大节省对应收帐款一一进行具体清算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找回很多进步机会,杜绝了以经营者与领导的关系来确定核销比率高低的做法。

    (三)规范经营者期权设置方法

    企业进行改制,经营者需要要持大股,一般占总资产10%—30%是比较适当的。但事实上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由于总股本比较大,需要经营者持大股,达到这个比率是比较困难的。假如没钱入股如何解决?可以参考不一样的企业性质设置不同期权。对此,杭州对企业期权设置作了规范。具体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有盈利的企业,就是收益达到平均利率或超越平均利率的企业。这类企业的股份非常值钱。对这种企业的所有股份,经营者、职工需要以实到现金全部买下来。如青春宝集团、民生制药厂这类企业的改革非常顺利,就是由于职工想出钱,这类企业如再搞虚拟的股份就不应该了。第二类是微利企业。这种企业,如根据老体制,经营者出资投入还不如存银行划算,如何解决?就允许给其设置肯定的期权。由于这种企业根据新体制运行一定是会有收益的。如少数职工入股确有困难,经职代会通过可以减半,也可以免除。第三类是亏损企业。对这类濒临破产的企业的改革,给经营者和职工都设置期权,允许经营者首期出资30%或者50%,剩下的股份按既定价格在三或五年之内分年度买下来。职工也一样,首期出资30%或50%,将来每年分期买下来。如此职工的首期出资比率较低,减少了职工的出资困难程度,不利的一面是职工开始经营的风险程度没前两类企业高,但也要从实质出发,考虑到职工的实质承受能力。

    (四)规范职工身份置换的规范和方法

    对职工身份进行置换,不是杭州的创造,而是全国人民的创造,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宝贵财富。杭州对1983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工龄置换标准是每个人平均1.5万元。目前,一些人对工龄置换后推行1:1配股的政策争议较大。有一种看法觉得,不应该让职工承担风险。这是谬论。国有企业改革是依赖工人民主改革的过程,第一步对职工工龄进行置换,第二步让职工推选核心层,第三步由核心层推选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第四步由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再推选主要点导。个人出资的比率也是步步增大,核心层要比职工高1—2倍,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要比核心层高1—2倍,总经理应该比董事高1—3倍。假如基本骨干职工不出资,那上面由哪个来出资呢?假如1983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进行工龄置换免费得到股份后,不进行1:1的配股,会致使因配股扩大化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除此之外,假如没肯定的现金流量,没1.5万元的配股资金,很多企业就根本没办法运转,最后会致使原来量化的1.5万元资产大概也随之消失,现实就是这样严峻。事实上,这1.5万元的配股,并非真的意义上的职工支付本钱,由于原来配股量化的1.5万元是封闭运作的,假如根据市场公开操作的话,其价值起码在3万元或者5万元。

    (五)规范各种提留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

    什么是非经营性资产?什么应该剥离?什么应该提留?什么不应该提留?提留的规范和程序是什么?这类不可以变成个其他人之间的讨价还价,应该有个规范的手段。为此,杭州已对从净资产中提留资产项目的顺序作了明确规定:(1)离退休职工的医药费;(2)精神病病人和绝症患者的各项补助费;(3)富余职工的安置补偿成本;(4)担保资产;(5)职工工龄置换;(6)其他资产。前三项是基本的提留,其他项目的提留以企业净资产到零为限。假如没如此的规定,国企改革将是很不简单的。有的同志就提出,能否给职工多分点财富啊?真是一家不知一家难。据杭州国资局严格测算,市属的93家企业中,经核销不好的资产后,出现负资产的企业有27家,占30%,负资产总额8.89亿元,平均每一个企业3300万元。在没进行任何提留前就有30%的企业出现了负资产。经过前三项提留后,出现负资产的企业有40家,占43%,负资产总额14.28亿元,平均每家3570万元。假如按前4项提留,出现负资产的就有48家企业,占52%,负资产总额16.83亿元。假如考虑担保资产的提留,出现负资产的企业比率将会上升到70%.如此一种情况,大家如何解决?以什么来支付这类改革本钱?大家需要严肃地考虑这类问题,不可以随便扩大改革本钱和打乱支付本钱的程序,由于它直接影响到改革的进程。

    (六)规范企业破产和歇业

    能进行破产的企业,尤其是可以列入国家优化资本结构的企业,必须要推行破产。但现在可以列入核销的范围已经非常窄,只有纺织丝绸行业的少数几家企业,而且获得核销额度所支付的本钱也特别高。如国家批准了一家企业可以核销3亿元的不好的资产,大家应向银行上报核销策略,银行就要讨价还价,这是明摆着的一个问题。尤其是担保和债务的处置,一些企业并非不可以破产,问题是因为担保链的存在,被担保企业还没破产,却把担保企业给拖垮了。那样如何来终止担保链?就要与银行商谈,如此就要讨价还价。因此,需要要规范操作。

    (七)规范外来企业兼并未来的扶持政策

    引进外来的优势企业来兼并,有几大好处:一是企业资产的真的价值可以得到承认,价格比较高,改革的本钱可以减少,国有资产流失比较少;二是外来企业的经营者带来他的经销途径、资金、经验和管理能力;三是优势企业购买兼并将来,原企业的整个运行体制可以进行变换,可以顺利达成体制转换。但杭州在对外地优势企业的扶持政策上,一直以来不规范,给人导致了一种“关门打狗”的印象。如对外地企业,来的时候哪些条件都答应,进入将来,承诺的政策都不兑现,对杭州的投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损害。所以,目前确确实实要规范外地优势企业兼并杭州企业后的扶持政策,原来答应的政策条件必须要兑现,要言而有信。

    (八)规范国企改革本钱不足部分的支付方法

    国有企业改革出现那样多负资产,由哪个来支付?支付的程序如何?如何解决?第一就是要保证三项提留。这三项提留是最低限度。在杭州属93家企业的调查中,经三项提留后出现负资产的企业就占43%,如何解决?第一,盘活自有资产。要使资产的卖价高于帐面价值,如此才能减少改革本钱,因此,资产需要进入市场进行角逐买卖,才能以最高的效率进行交换。第二,某些非经营性资产可用来冲抵。如把厂办医院和学校搞成民办的话,这类资产立刻从负变正、从亏变盈,从而可以将非经营性资产转变成企业的净资产。第三,盘活企业现有些自有土地。要用最低的本钱、最高的效率把剩余土地交由土地储备中心回收,规划条件做好后公开拍卖,拍卖将来把土地出让金的开发本钱和级差地租部分返还给企业,来弥补企业改革本钱。第四,在控股公司范围内盘活资产,以盈补亏。第五,要颁布打折政策。实行所得税返还的政策,允许企业几年之内所得税不收,以以后的收益弥补负资产。

    当然,所有这类改革本钱的支付都要在机会上把关。第一要力争一次性支付本钱。第二是最后支付。譬如破产,离退休职工一次性安置或者交劳动保障部门,这是最后的支付。第三是分级负责,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从下而上,从内到外。第四是力求国家支持,争取可以最大限度地进入国家优化资本结构盘子和银行呆坏帐核销盘子。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